我被同事打小報告了。
昨天中午午休期間,我正在哼哧加著班,臨時接到上級通知,要安排2個人下午去參加一個交流會。
經過領導同意后,5分鐘事情安排完畢。
沒想到,今天早上一到辦公室,同事就跟我說,因為昨天臨時安排人參會的事,讓另一個同事(和我同級別,分管不同工作)很不開心,而且,他昨天晚上就給參會的同事「小鞋」穿。
我給了一個白眼。
過了不一會兒,領導電話我,讓我以后抽調人,要經過分管人員的同意。
不用想了,肯定是有人打小報告。
我心里不爽了一會兒,直接給領導去了條信息:
「這件事,是我考慮不周,但是,我覺得他可以先跟我溝通一下,如果我拒絕與他協調,他再去找您報告,我會心甘心情愿認錯,可是,這麼一點小事,他就打報告到您那里,以后的工作大概不太好開展。」
(這位同事,是典型的說得好聽、吃相難看的人,什麼事都不做,什麼責任都不擔,每天只做2件事:上傳下達和叫苦喊累。
昨天抽調了一個他的下屬,是因為本該屬于他的活兒,他全部丟給了下屬,下屬離開一下午,他就不得不親自做。)
發完這句話,我沒有理會領導的回復,也沒有過多辯解,就接著干我的活兒了。
畢竟,再多不開心一分鐘,我就要晚一分鐘下班,還有很多活兒等著我呢。
我很清楚,在這件事的處理上,有很多不合適的地方,但是,處理完了,好與壞就已經過去了,不再在這件事上糾結,萬一有什麼不好的結果,再去應對就好了。
給大家分享這件事,不是鼓勵大家都像我一樣,懟誰剛誰,是想告訴大家:
與其自己持續不舒服,不如給別人也添個堵。
要不開心,大家都不開心好了。
做人,沒有必要時刻告訴自己「要懂事」、「要大方」、「要理智」,實在不舒服,罵幾句又何妨。
看到現在這個又臭又剛的我,肯定想象不到,以前的我,是多麼唯唯諾諾、內耗嚴重的人。
換做以前,遇到這樣的事,我大機率會過度復盤,自責自己做錯了,心里有委屈,想找領導解釋,又不敢開口,然后,就陷在自己的情緒里,氣血上涌,心情沮喪,耽誤正事兒。
正如一位網友所說:
坐地日行八萬里,啥也不做耗自己。
什麼樣的人容易內耗
1、前怕狼,后怕虎
就像我以前,遇到今天這種不爽的事,我肯定想去解釋幾句,但是,我怕領導對我印象不好,又怕得罪同事,后面吃更大的虧。
2、「內心戲」豐富
人家的一個眼神、一句話,心里就可以演個10集電視劇。
3、整天精神萎靡不振
明明沒干什麼體力活兒,卻像挑了幾百斤重的石頭。
4、習慣性否定自己
被不配得感支配著,認為一切不好的事,都是自己應得的,好事就不應該落在自己頭上。
我剛開始投稿時,偶爾過稿了,都會覺得,是編輯看我改了幾次,可憐我才過稿的。
人為什麼會內耗呢?
1、想要的太多,敢做的少。既想領導滿意,又想同事歡心,那麼,除了委屈自己,就要能力卓絕了。如果只是普普通通的自己,又憑什麼什麼都想要呢?
2、看不到近處,想太多遠處。整天擔心沒有發生的事,反而忽略了當下該做的、能做的事。要知道,未來,都是由無數個現在組成的。
3、看不清自己,太想要結果。一邊否定自己的一切,一邊又渴望有一個很好的結果。其實,這就是很矛盾的想法,既然覺得自己不行,為什麼又要高要求呢,既然敢有高要求,為什麼又覺得自己不行呢。
4、太低估自己,太在意別人。總是用消極的眼光看待自己,卻又把別人的意見當成圣旨。一千個人,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,自己有自己的特點,別人有別人的亮點,人家說得再對,不適合你,對你來說,就是無用的。
我的5個擺脫內耗的方法:
1.「以自我為中心」的關系原則
人生只有一件事,就是活好自己。
活好自己的唯一標準就是:自己覺得好、覺得開心就行了。
簡單而言之,千金難買爺樂意。
但是,必須清楚一點:真正的感受開心,而不是一時沖動的興奮。
具體到「關系處理」時,那些讓你覺得不爽的人和事,要麼讓他滾,要麼視而不見。
2.「關你屁事、關我屁事」的處事原則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中,一直在強調一個概念:課題分離。
即:你的事、我的事、老天爺的事。
做好自己的事,不干涉別人的事,老天爺的事讓老天爺去操心。
回到我被同事打小報告這件事:
我要不要向領導解釋,是我的事;
同事要不要找領導打小報告,是同事的事;
我不爽的態度,會不會讓領導不開心,是領導的事。
我只需要考慮清楚,我的事,要怎麼做就行了。
別人的事,別人怎麼做、怎麼想,與我無關。
處理好「自己的事」,不是單純的任性為之,而是要承擔起這件事的后果與責任。
3.凡事干了再說
哲學家維特根斯有個座右銘:太初有為。
即,一切的開端是行動。
一萬好點子,不如一個真行動。
邊想邊干,邊干邊改,在這個過程中,會不斷復修改自己的目標、人生地圖,或者,一開始想要走一條A路,可能在做的過程中,才發現自己更適合B路。
只有行動起來,才能一步步接近想要的東西。
4、用結果導向推倒負面情緒
「精神內耗」的明顯特點是:過度放大一些沒有發生的事。
就拿我今天要不要直接在領導面前,表現出我的爽來說:
用我以前的邏輯,就是怕影響我在領導心里的印象、怕破壞同事感情等等。
那麼,順著我這個思路,再想想,如果真的發生這些事,我是否能接受:
如果領導因此對我印象不好,他是否會降我的職、扣我的錢,我的判斷是不會,所以,我直接表現出來了。
如果我的判斷錯誤,他真的降了,我也能接受,反正,我對現在的工作,也沒有成就感。
如果因此破壞了同事感情,更無所謂了,平常工作中,他找我幫忙的時候多,我和他的工作也沒什麼交集,實在不行,公事公辦就行了。
根據可能發生的結果,進行客觀理性的推倒,在相對接近事實的結果面前,看不見的情緒就會煙消云散了。
5.嘗試給自己加一些濾鏡
多數人都不好意思贊美自己,久而久之,會真的覺得自己很差。
其實,再厲害的人,也有自己的缺點,再差勁的人,也有自己的優點。
我們不需要把自己活成完美無缺的產品,而是活成有喜有憂、有長有短的人。
多看自己的長處,提升自己的自信,即便渴望越來越好,也是用長處去彌補短處,而不是抓住短處不放,讓自己對自己越來越失望。
給自己加一些濾鏡,在松弛的環境下,才能看到更多。
以上,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