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韓國首都首爾以前叫「漢城」,這個名字已經應用了六百多年。
20世紀初,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,「漢城」被改成了「京城」。
朝鮮半島光復及韓國成立后,也沒有再繼續使用漢城或者京城,而是改成了沒有漢字名的一個稱呼。
因為韓國沒有公布官方的中文名,所以中國一直使用的是「漢城」這個名字。
直到2005年,韓國才正式宣布「首爾」是唯一的中文名,此外,韓國政府專門向中國提出了一個要求,希望中國不再使用「漢城」這個名字,改為首爾。
那為什麼韓國只要求中國修改稱呼呢?
「去漢化」,增加民族自信
早在公元前三世紀,漢字就傳入了朝鮮半島,朝鮮半島上的割據政權都使用漢字作為書面文字。
到了元末明初的時候,高麗大臣李成桂發動兵變,奪得了政權,建立新朝。
為了得到明朝的支持,李成桂選擇向明朝稱臣,首都名稱也改成了頗具中華文化的「漢城」,一直到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,已經用了600多年。
為什麼韓國要棄用這個歷史悠久的名字呢?
用一句話來形容,就是韓國想要擺脫影響他們上千年的中華文化,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。
還記得,前段時間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:因為中華文明傳承了上千年,中國還在,那全世界就只有一個中國,中國要是消失了,那周圍得多出來七八個中國。
毫無疑問,韓國肯定是最積極的國家之一。
在21世紀的今天,東亞各國雖然有他們自己的文字,想要用自己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造成影響,實際上,能夠提升他們民族自信和國際影響力的反而是中華文明。
尤其是韓國,可以說對中華文化愛到了骨髓。
比如在他們的各種古裝影視劇中,處處能見到中國元素,像服裝、宮殿等。
但他們又非常抵觸別人說這有中華文化的元素,討厭跟中國沾上邊,顯得自己沒有歷史文化的樣子。
這種心理不是近幾年才有的,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韓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,韓國就開始考慮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,去除中華文化了。
首當其沖的就是韓國首都的中文名。在1992年中韓建交后,這種需求尤為強烈。
因為其首都沒有中文名,中國政府便一直以按照之前的稱呼「漢城」來翻譯。
2004年,漢城市長李明博專門成立了一個「漢城中文標識改善委員會」,討論首都的中文名字。
在此之前,委員會還對漢城改名做了一個民意調查,雖然將近一半的人反對改名,但很顯然,這只是個面子工程,韓國政府的更名工程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。
在委員會的討論下,選出了四個中文譯名,分別是首爾、首午爾、中京、首沃。
首先是根據方位得出了「中京」這個名字,因為日本有「東京」,中國有「北京、南京」,為了顯示韓國文化的獨特性,應該用「中京」來命名。
不過,四個名稱中,百分之六十五的受訪者贊成「首爾」,因為中文的「首」有「第一」的意思。不得不說,韓國處處體現著想要超越中國的小心機啊。
經過慎重考慮,2005年1月,漢城市會議正式宣布使用「首爾」作為唯一的中文名,隨后首爾市市長李明博向中國政府提出修改名稱的要求。
中國政府沒有什麼意見,但為了尊重歷史,在2005年1月前發生的事件,「首爾」還是被稱為「漢城」。
所以綜合來看,韓國是想要徹底告別過去、希望與中華文化歷史聯系割裂開來,提升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。
其次,韓國經濟騰飛,首爾作為現代韓國在國際上的新形象,是急需要重新塑造,擺脫與中國的聯系的。
但韓國改了一個首都名字,就真的能擺脫被中華文化滲透嗎?
韓國的社會被中華文化滲透
當然不能,比如韓國從1910年開始就想廢除漢字,直到第三次才勉強成功,為什麼說勉強成功呢?
1948年,韓國開始了第二次廢除漢字的運動。這一次,韓國政府頒布法令,禁止漢字出現在社會中,韓國人要學習韓文表音字。
但此舉遭到了韓國老一輩的強烈反對,他們認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,廢除了,這不是忘祖嗎?所以第二次失敗了。
1961年,因為韓國經濟的騰飛也卻是增加了韓國國民的自信,他們這才開始支持漢字的廢除。
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,韓語這種表音文字,就相當于拼音,會造成很多人名字重復的,因此為了區分韓國人的名字,韓國身份證上除了有韓文,還會用漢字標注,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。
所以才說韓國第三次才勉強廢除漢字,但不可避免的是除了身份證上,很多時候還是要用到漢字。
此外,韓國的「端午江陵祭」,也就是端午節,真正發源地是中國。
每年的二月和八月初一,韓國人還會到文廟祭祀孔子和孟子,另外他們也會舉辦一些文化活動,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,韓國也被一些西方學者成為「儒家活化石」。
而韓國的社會共同道德是中國宋代提出的八德,即孝悌、忠信、禮義、廉恥;韓國人家庭倫理的規范基礎是中國元代時期的「朱子家禮」。
再比如,韓國影視劇中的古裝服飾,也是抄襲我國的傳統服飾。只不過韓國的臉皮不是一般的厚,將我國的傳統服飾稱為他們的傳統「韓服」。
因此,即使韓國已經是一個發達國家,但朝鮮半島曾作為中國的附屬國,長期受到中國中央政權的影響,他們所處的社會依然留下了深刻的中華文化的烙印。
文化的影響往往是根深蒂固的,韓國想要擺脫中華文化,顯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