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英雄本色》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標桿之作,1986年問世后便以3465萬港幣的票房創香港開埠以來的票房紀錄,且一舉奪得第6屆金像獎的最佳電影獎。從當年錄像帶時期的風靡到2017年的全國重映,幾十年間它一直是香港槍戰動作片的代表作。
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主辦的「中國電影百年最佳華語片」一百部評選中,《英雄本色》僅次于費穆導演的《小城之春》位列第二位,由此可見,無論是業內電影人還是觀眾都對其有著極高的贊譽。
作為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現象級電影,《英雄本色》被貼上了太多標簽。吳宇森憑借著「暴力美學」開始闖蕩好萊塢,周潤發的小馬哥一角風衣墨鏡牙簽的造型、楓林閣復仇的瀟灑利落成了令人百看不厭的經典,張國榮演唱的《當年情》溫馨中帶著感傷意蘊無窮。
電影融合了親情、友情、愛情這些極易引發觀眾共情的情感元素,使觀眾在酣暢淋漓的視覺盛宴中體味人生的百般況味、感受都市江湖的愛恨情仇。時代變遷中的人世浮沉、人生絕境中的孤注一擲、受盡屈辱后捍衛尊嚴的奮力搏擊,這些都具有十足的打動人心的力量。與此同時,在類型電影的突破性、導演個人美學的開創性、演員形象定位與表演上的再探索,都體現了影片在商業屬性上的成功外完美的藝術表現力。
現代性是影片主題內容與影像風格的核心詞,這種現代性是其區分于傳統動作片的關鍵。
從精神內核上看,在以往的動作片里,無論是張徹用男性的陽剛之美與兄弟情誼刻畫俠義精神,還是胡金銓用中國傳統美學的意境去詮釋儒釋道文化,他們的影像世界均是傳統江湖的寫照。而吳宇森的《英雄本色》中,延續了對「俠義」的傳承,將影像從荒漠、山林這些古典中式美學的詩性意象轉入現代都市的水泥叢林中。
吳宇森:「早期我很喜歡看武俠片,受張徹、胡金銓導演的影響很深,尤其是張徹導演的戲。他的戲里面除了表現一種陽剛之外,很強調忠義。」(見張會軍《動作:一種力量,一種情感——著名華裔導演吳宇森談電影與夢想》)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