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內影片集體復蘇,院線電影也是爆了一部又一部,懸疑片、愛情片、喜劇片,電影行業百花爭鳴,可偏偏少了我們獨創的功夫片。
說起功夫片,不得不提起世界功夫電影第一人——李小龍,火遍好萊塢的布魯斯·李。
李小龍的一生傳奇又短暫:師從葉問,卻在影視行業大放異彩;能拍電影,還能自創截拳道;看似熱血硬漢,大學專業卻是哲學......
只可惜,天妒英才。
1973年7月20日的深夜,香港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悲劇:功夫巨星李小龍逝世,我們再也聽不到那聲標志性的「啊打」
了。次日,報紙上關于「李小龍逝世」的消息席卷而來,有不少龍迷難以接受事實,認為是李小龍正在拍攝的電影《死亡游戲》的預熱,從而痛罵制片方。
但這一次不是電影的噱頭,7月31日,李小龍在華盛頓下葬,一代功夫巨星的傳奇人生就此終結了。
01 演藝人生
李小龍本名李振藩,他的父親李海泉是中國粵劇「四大名丑」之一,受父親影響,李小龍很早就接觸到影視事業。
1941年2月,3個月大的李小龍首次登上銀幕,在伍錦霞執導的粵語影片《金門女》中亮相,飾演幼年王萊露。
後來,在李小龍上學期間,也參演了多部電影,《富貴浮云》《夢里西施》《人之初》《人海孤鴻》等。
小時候的李小龍經常逃學,學習成績也很糟糕,單單是小學五年級就復讀了兩次。
他雖然討厭學習,但喜歡拍戲和打架,于是老師便鼓勵他參加校際拳擊比賽,機緣巧合下又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。
從小豐富的演藝經歷和師從葉問的雙重加成下,他順利與好萊塢福克斯電影公司簽訂了演員合約。
在李小龍之前,好萊塢的華人演員大多演的是長長的辮子、陰險狡詐、固步自封的反面角色,但李小龍的出現打破了好萊塢的刻板印象。
初次試鏡,李小龍身穿西服、體態優雅、自信從容,不僅展示了華人演員真正的風度,還在采訪中娓娓詮釋了對中國功夫的理解。
簽約福克斯后,李小龍的第一個機會是《青蜂俠》電視劇中加藤一角,劇中李小龍并不是主角,是主角的幫手,算是二號人物,但電視劇上演之后,風頭甚至趕超主角。
除外,李小龍還在電影《蝙蝠俠》中客串出場,完成了中國功夫和超級英雄的夢幻聯動。
後來,享譽全球的影片《龍爭虎斗》更是讓李小龍成為真正意義上好萊塢電影中第一位華人男主演,好萊塢電影中,華人只能做配角、做反面的魔咒就此打破。
美國電影業起步較早,好萊塢在那個年代是當之無愧的行業巨頭。而影片《龍爭虎斗》里「反歧視」的意義大大超越普通的文藝作品,李小龍靠一拳一腳在世界熒幕上打出了中國功夫的知名度,也為后續華人影星在好萊塢的打拼鋪平了道路。
不過李小龍的才華并非局限于「演」,他還會「編」、還能「導」。
02 自編自導自演的功夫喜劇
1971年,李小龍從好萊塢回港拍攝了《唐山大兄》和《精武門》,兩部功夫片接連爆火,不停地打破票房紀錄,香港電影也從武俠片時代過渡到功夫片時代。
在那個花拳繡腿橫行的年代,這兩部真正的功夫片以近乎實戰的武打套路革新了影視界的三觀。而那句火到至今的經典台詞「我讀書少,你不要騙我」就是出自《精武門》。
有了這兩部作品的成功經驗,李小龍決心擔任編劇、導演、演員三重角色,拍攝他自己的東西,他心中的武術與功夫。
于是,《猛龍過江》出現了。
《猛龍過江》是李小龍唯一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,他和鄒文懷共同成立協和公司,自己擔任編劇、制片、導演、主演、武指、主演,拍攝心目中真正的功夫電影。
《猛龍過江》講述的是一名香港青年受親友之托,前往羅馬的一家唐人餐館,幫助老闆對付黑社會分子威脅的故事。
影片極具中國特色,電影片名以中國書法的形式從右至左書,背景中的金龍也氣勢如虹。
影片中,李小龍飾演的唐龍是一個遠赴海外的中國青年,開頭就因不懂外語而在餐館點了一桌子湯,讓人啼笑皆非。
開始的唐龍有多「垮」,后期他真正動手時就有多「炸」。
在對抗來餐館鬧事的流氓時,他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那些小痞子,甚至還用自制飛鏢制服了拿槍的敵人。
雖然電影中的藝術形象大多有「主角光環」的庇佑,但在面對洋人對華人的質疑時,一句「向他翻譯,這才是中國拳」依然看得人熱血沸騰。
《猛龍過江》不僅傳遞了李小龍對中國功夫的見解,更表現了他氣度翩翩的武德。
黑社會分子在和唐龍交手過程中節節敗退,于是請來了三位空手道高手。毫無疑問,他們都被唐龍逐個擊退。
在唐龍把敵人打趴后,餐館的伙計想上前「補刀」,唐龍卻大手一揮:「不要打了,他認輸就算了」。
《猛龍過江》就是這樣一部功夫片,有笑、有淚、有真本領、有武德.
.....《猛龍過江》公映時盛況空前,甚至需要出動警方控制人潮,有些劇院還被迫暫停放映。
上映后,票房再創新高,超過《唐山大兄》和《精武門》,達到了530萬,在當年打破了東南亞幾乎所有地區的票房紀錄。
《猛龍過江》的成功無疑是對李小龍編導、演技的多重肯定。
而李小龍導演的不只是一部單純的功夫片,他在影片中加入了喜劇元素,還借鑒了啟斯東「棍棒喜劇」的夸張表現手法。觀眾們看到的主人公唐龍不只是一個功夫大師,還是一個鮮活的人物,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。
這部電影不僅在觀眾口碑中享譽盛名、獲得第11屆金馬獎,也是香港電影首次「功夫+喜劇」的偉大嘗試。
李小龍在《猛龍過江》中的成功把中國功夫傳播到世界各地,而「Kung Fu(功夫)」這一中國詞匯也就此寫入英文詞典。
美國人稱他功夫之王,日本人稱他武之圣者,泰國人稱他武打至尊,他就是我們華人的驕傲——李小龍。
在李小龍逝世以后,不少名導大作的電影作品都在致敬李小龍,李小龍精神還在,但我們的功夫片好像逐漸走向了沒落。
03 功夫片該何去何從
功夫片可以說是近年來最不景氣、消亡現象最明顯的一種電影類型,即使有一些掛著「功夫」的招牌,但其內核還是喜劇、仙俠,所謂的「功夫」也被「五毛特效」替代。
今年4月份上映的《龍馬精神》致敬香港龍虎武師,意義非凡,還是由曾經那個輝煌年代的武打巨星成龍主演,這本應是一部充滿情懷的片,但觀眾似乎并不買賬。
某瓣評分5.5,觀眾們也紛紛給出了不少槽點:「感情牌」「劇情無聊」「平淡」。
難得出一部功夫片,但出來的功夫片觀眾還不愛看。
打星楊紫瓊的《瞬息全宇宙》雖然口碑較高,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,不過其中的「功夫」只是陪襯,主要劇情還是圍繞著奇幻和冒險。
有人說功夫片的沒落是必然,一是那些能打的人老了,不再有那麼「拼」的新人;二是曾經那個年代需要武行懲惡揚善,現在的太平盛世,大家只想躺平賺錢....
或許功夫片真如李小龍遺作《死亡游戲》中說的那樣:「是一段等待死亡的歷程」。
還是希望功夫片能夠向死而生,能和這個時代一起進步,讓《猛龍過江》中的「中國功夫精神」得以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