號稱「巨型田螺」的福壽螺,是國人比較熟悉的一種外來物種。福壽螺曾以高度相似的外貌混淆于普通田螺之中,還曾一度出現在夜宵攤上,最后卻因「螺設崩塌」被人高舉抵制的旗幟。那福壽螺到底能不能吃呢?
福壽螺于1981年被人引入中國,曾一度分布在兩廣、四川、湖南、浙江等地。雖說如此,但福壽螺的正經老家卻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,其中以阿根廷、巴拉圭、秘魯等國家為代表。
也就是說,福壽螺好水喜涼,能夠在潮濕低溫的環境中迅速繁殖。同時,在自然界的變遷中,福壽螺也演化出耐饑、抗干旱的保護機制。在生物學上,福壽螺屬于腹足綱的瓶螺科。ADVERTISEMENT
值得一提的是,福壽螺并非自體繁殖,而是雌雄異體。在生殖上,具有體內受精,體外繁殖的特性。并且,雌螺的繁育能力極強,速度之快,能夠輕易地在水線以上的田埂、溝壁、雜草產出大量的粉紅色卵塊。
這些卵塊會迅速變色,適應環境,然后慢慢地分裂為福壽螺幼螺。經過3個月至6個月,福壽螺二代就可以接著繁衍,制造出更龐大的家族。
一開始,福壽螺是被貼上「高蛋白食物」的標簽引入我國台灣地區的。福壽螺的肉質帶有不同程度的甘味、咸味和腥味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