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閱讀此文之前,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「關注」,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,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,感謝您的支持!
來源/古風文史作者/古風文史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掌權者之一,他不僅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,還擁有一批忠勇善戰的名將,如秦瓊、尉遲恭、李靖、徐勣等。然而,在這些功臣中,卻有一個人的戰績十分慘淡,他就是李壽。
李壽是李世民的堂叔,也是唐朝皇族成員,他曾經多次領兵出征,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,甚至導致大量士兵傷亡。他可以說是李世民手下最窩囊的武將,但奇怪的是,他死后卻被封為「戰神」,這究竟是為什麼呢?
李壽的身份和地位
李壽,字神通,生于577年,是唐太祖李虎的孫子,唐高祖李淵的堂弟。他與李淵同為隋朝開府儀同三司,都是隋朝高官。他與李淵關系密切,曾經多次陪同李淵出巡邊疆。
617年,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時,李壽也立即響應,在河北舉事,并攻占了相州(今河南安陽)。
不光說人家是頭一個站出來表態度的,在李家,他的輩分也高,所以唐太宗時期也不敢隨便處罰這個皇叔。
他曾經被封為魏國公、魏王、齊王等爵位,并授予開府儀同三司等職務。他在唐朝享有很高的身份和地位。
李壽的戰績和失敗
然而,李壽的軍事才能卻與他的身份和地位不相稱。他每次帶著大軍出去打仗,基本都會輸得老慘而回來。以下是他幾次慘敗的例子:
619年,李壽攻打宇文化及,隋末民變領袖之一,把自己老臉都輸了。據《資治通鑒》所記,那個宇文化及并不是名將類型,頂多就是個平庸的將而已,但他怎麼也搞不定。
更尷尬的是,他倆這邊打的不可開交,隋末民變領袖之一,來自河北的竇建德,趁機發動了突襲,前后不過兩天,直接擒拿宇文化及,也是給李壽的臉打的通紅。
同年,李壽又直接對話竇建德,結果他被后者揍得快「鼻青臉腫」。這一下子更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之弱。據《舊唐書》所載:李壽在相州鎮守,當竇建德帶著40萬人來了后,他頭都不回的就跑了,到黎陽投奔名將李世勣(又名徐勣,李世民的愛將)。
后面的劇情,說實話真的就是俗氣的電視劇套路。竇建德火力全開,然后活捉徐世勣、李壽。
徐茂公(徐勣的字)還是相當識時務的,當場就宣布投降。
竇建德剛收手,徐茂公又反打。再看李壽,大大方方的接受了俘虜的身份,大氣都不敢喘一下。不過,打到最后,竇建德把李壽放了回去。
621年,李壽又被派出去打劉黑闥,隋末民變領袖之一。顯然還是沒有意識到李壽的戰斗力,這一戰何止是輸的一敗涂地,還白白葬送了五萬士兵。
據《資治通鑒》所記:劉黑闥率軍攻打李壽所在的河間郡(今河北滄州),李壽出兵迎戰,結果被劉黑闥大敗。李壽逃回城中,劉黑闥圍城攻打。
李壽派使者向唐朝求援,唐太宗派遣尉遲恭、秦叔寶等名將前來救援。然而,在救援軍到達之前,劉黑闥就已經攻破了河間郡,殺死了李壽和他的5萬士兵。
這件之后,大家恍然醒悟,這大唐宗室的戰斗力,似乎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大。
當然,之后他再也沒領兵打仗了。回顧整個李唐王朝初期,只有李壽逢戰必敗,真的挺尷尬的。
李壽的評價和封號
李壽雖然戰績慘淡,但他在唐朝卻沒有受到太大的責難和懲罰。這主要是因為他有兩個優點:一是他忠于唐朝皇室,沒有背叛過李淵和李世民;二是他有著皇族血統,是唐太祖的孫子,唐高祖的堂弟,唐太宗的堂叔。這兩個優點讓他在唐朝享有特殊的地位和待遇。
627年,李世民繼承了皇位。他還特地封賞了叔叔李壽:開府儀同三司,從一品中的散官,沒什麼實權。李壽聽說自己只有這麼一個看起來有點用的職位,內心有點不滿。然后李世民把他的「戰績」一一擺出,李壽當時就閉麥了。
630年,李壽病死,年53歲。按理說,他這樣的戰績,應該是不值得紀念的。但是,唐太宗卻給了他一個意想不到的封號:戰神。
這個封號在中國歷史上,只有兩個人獲得過,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吳國名將孫武,另一個就是李壽。這讓后人不禁感到困惑:李壽憑什麼能得到這樣的封號呢?
有人認為,這是唐太宗對李壽的一種安慰和補償。李壽雖然戰敗了多次,但他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和大量的士兵。他的死也讓唐太宗感到惋惜和愧疚,畢竟他是自己的親戚和朋友。所以,唐太宗就給了他一個很高的封號,以示對他的敬重和懷念。
也有人認為,這是唐太宗對李壽的一種嘲諷和諷刺。李壽在生前就很自負和驕傲,總是覺得自己是皇族成員,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和權力。
他對自己的軍事才能也很自信,總是想要領兵出征,證明自己的能力。然而,他每次都失敗了,讓唐太宗很不滿意和失望。所以,唐太宗就給了他一個與他實際表現相反的封號,以示對他的譏笑和嘲弄。
無論如何,李壽這個窩囊將軍,在死后卻被封為「戰神」的事情,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聞異事。他也成為了后人議論紛紛的一個人物。
李壽的影響和啟示
李壽雖然在軍事上沒有什麼成就,但他在文化上卻有一些貢獻。他曾經編寫了《魏書》,《魏書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皇族成員編寫的正史。《魏書》主要記載了北魏、東魏、西魏三個政權的歷史。
《魏書》雖然不如《晉書》等正史那樣完整和權威,但也是一部有價值的史料。
李壽還曾經寫過一首詩《登樓賦》,這首詩被收錄在《全唐詩》中。這首詩描寫了李壽登上樓閣,眺望四方的情景。詩中有這樣一句:「天下之大無窮也」。這句話表達了李壽對天下無限廣闊的感慨和向往。也許,在他心中,他也曾經渴望過能夠像他的堂兄李世民那樣,統一天下,開創盛世。
從李壽的一生中,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:
一是身份和地位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能力和成就。李壽雖然出身高貴,但卻沒有展現出與之相稱的才華和功績。反而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庸才和敗家子。
二是忠誠和敬業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。李壽雖然戰績慘淡,但他卻沒有背叛過唐朝皇室,也沒有放棄過自己的職責和使命。這也是他能夠得到唐太宗的尊重和賞賜的原因。
三是知識和文化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。李壽雖然在軍事上沒有什麼成就,但他在文化上卻有一些貢獻。他編寫了《魏書》,寫了《登樓賦》,為后人留下了一些珍貴的史料和詩作。
李壽是一個有著復雜性格和命運的人物。他是李世民手下最窩囊的武將,但也是唐朝皇族中最有文化的成員。他是一個失敗者,但也是一個戰神。他的一生,既有悲哀和遺憾,也有榮耀和尊崇。他的故事,值得我們深思和反思。
最后,由于平台規則,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,才會被認定為鐵粉。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,可以點個「關注」,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。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