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大爺今年65歲,前段時間孫子送了他一個可以測心率的手環,這讓他覺得十分新奇。第一次測量心率時,發現他的心率只有58次/分鐘,孫子上網一查說這是心率低的表現,想帶著劉大爺去醫院檢查。但劉大爺拒絕了他,他說人家都說心率越慢越長壽,我這是運動員的心率,不用擔心。
之后,劉大爺隔一兩天就會測量一次心率,發現一次比一次的低,這讓他更是開心不已,堅信這是健康的表現。然而,一天劉大爺在洗漱時,突然眼前一黑整個人栽倒在地,好在當時老伴就在屋外,及時發現動靜把他送去了醫院。
經檢查發現,劉大爺是由于心率過慢導致心臟泵血功能下降,讓大腦以及各臟器無法得到充足供血而誘發的暈倒。好在送醫及時,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。
那麼,劉大爺所說的「心率越慢,壽命越長」這種說法到底是真是假?
心臟搏動其實就是在推動血液向全身流動,并為身體各組織、器官提供氧氣和營養,還能「順路」帶走代謝產物。一次完整的心臟搏動,需要多個部位共同配合。
正常情況下,人的心率應保持在60~100次/分鐘,大部分人的心率在60~80次/分鐘。小孩的心率一般會比成年人高一些,年齡100次/分鐘。
心率過慢會導致心臟泵血不足,容易讓身體缺血缺氧,為了解決這個現象,心臟會代償進行活動,容易誘發代償性心室加快運動發生,嚴重的情況下還會誘發猝死;而心率過快,容易讓心臟擴大、心力衰竭,一些本身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,還容易誘發心血管意外,危及生命安全。
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孫寧玲教授提醒,心率長期異常升高,要高度警惕可能是疾病因素所致,建議及時就醫檢查,及時發現病因后進行針對性的干預。
不同人的心率次數也不同,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,有人說心率快的人長壽、有人說心率慢的長壽,到底哪個說法是真的呢?
《美國醫學會雜志》上的一項研究指出,心臟每分鐘增加5次跳動,會讓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13%。
無獨有偶,日本研究人員曾對1700余名年齡>40歲的健康人進行調查,結果發現晨起后心率每增加5次/分鐘,會讓總體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17%。
台灣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從1994年開始對近200萬次的體檢資料進行了薈萃分析,結果發現:
①心率保持在60~70次/分鐘的人群,心率每增加1次,預期壽命縮短4個月左右;②心率在70~80次/分鐘的人群,預期壽命平均會縮短3年;③心率80~90次/分鐘的人群,預期壽命平均會縮短5年;④心率90~100次/分鐘的人群,預期壽命平均會縮短8年;⑤心率>100次/分鐘的人群,預期壽命平均會縮短13年。
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,與心臟健康之間存在很大的聯系。一般認為,正常范圍內心跳越慢的人心臟也越健康。
當身體罹患一些疾病時,也可能會改變心臟正常的跳動節律,建議發現異常后及時就醫檢查。
1、甲狀腺疾病
罹患甲亢的人,由于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過盛,會刺激到心臟,導致心率加快、心悸等癥狀的發生,嚴重的還會引起甲亢性心臟病發生。而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人,則容易增加高血壓、心臟病的發生幾率。
2、心衰
心衰的典型癥狀之一就是心跳速度過快,沒有及時進行干預可能會讓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。
3、房顫
房顫是由于心臟正常收縮功能喪失,導致心臟跳動不規則的病癥。有研究發現,房顫是誘發老年人出現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因素,罹患房顫的老年人中風的發病率相較于沒房顫的,增加了近5倍。
4、糖尿病
《國際流行病學期刊》上的研究指出,心臟每增加10次/分鐘跳動,會讓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增加23%。心跳過快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生幾率,而糖尿病又會進一步加快心跳,形成惡性循環。
保持穩定的心跳對健康很重要,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去「穩」住它呢?學會這幾個方法很重要。
1、規律運動
堅持進行運動可幫助讓心肺功能加強,可一定程度幫助降低心率。且運動可以讓體重保持在健康范圍內,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發現,超重人群體重每下降10%,即可顯著改善房顫的表現。
2、情緒穩定
人在情緒激動時,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飆升,整個人會面紅耳赤、心跳加快,長期如此對健康十分不利。日常要注意保持情緒穩定,感覺要生氣時可以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。
3、合理膳食
日常的飲食要注意以清淡為主,減少高熱量、高脂肪、高糖分的食物攝入,同時要注意戒煙限酒。
4、睡眠充足
熬夜會導致心臟超負荷運轉,容易誘發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,乃至是心梗、猝死發生。在夜間一定要避免熬夜,每日建議在23點左右入睡,保持每天7~8小時的睡眠。
心率對于健康來說很重要,日常要多觀察身體表現,發現異常后及時就醫,避免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。
參考資料:[1] 《一生心臟要跳25億次,跳太快或太慢,都死得快!關于心跳記住這些數!》.健康時報 2017-11-23[2] 《心跳快慢影響壽命,專家:心跳次數在這個范圍最佳!》. 健康時報 2021-12-23[3] 《「心律不齊」到底要不要治療?答案在你的心跳里……》. 生命時報 2019-05-29
未經作者允許授權,禁止轉載